▲陈鼎元(右一)拜访“全国道德模范”魏德友
叶海林先生在《南疆飞鸿》的书评中写道“有一个地方,不是家乡,但只要一闭上眼睛,那里的一山一水就会浮现出来;每次听到人们谈论那里,哪怕只是提到她美丽的名字,温暖和伤感就会同时涌上心头。这样的地方,一个人并不需要停留很久,只要他用心触摸过那里的一草一木,心就留下了,从此无法割舍,而那里的一切也就随之永远停留在梦中。”每次读起,我总会心生感动,想起我曾用心触摸过的那片热土,新疆塔城。
2020年秋,经组织选派,我从祖国的东北跨越了四千多公里来到新疆塔城,开始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祖国的西北,塔城在新疆的西北,紧挨着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国界线。塔城为塔尔巴哈台的简称,地区总面积为10.5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辽宁省陆地面积的2/3;常住人口110.8万人,相比辽宁人口最少的本溪市还要少10万人,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,生活着汉、哈萨克、维吾尔、回、蒙古、俄罗斯、塔塔尔、塔吉克、乌孜别克等29个民族。走在塔城的街头,能听见不同语言的问候,能闻到哈萨克族奶茶、俄罗斯列巴的香气,那一刻,“祖国地域辽阔”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,“民族融合”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日常,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民族如石榴籽般抱在一起紧密相连。
在塔城地区检察分院工作的日子里,我始终以敬畏之心融入这片土地,而真正让我灵魂受到震撼的,是在一次基层调研中与“全国道德模范”“时代楷模”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魏德友老同志的相遇。初见魏德友老人时,他穿着朴素的迷彩外套,双手布满老茧,眼神却像萨尔布拉克草原的天空一样澄澈。1964年,风华正茂的他从北京军区转业,带着对祖国的赤诚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,这一守,便是60年。60载春秋里,他和妻子刘景好远离城市的喧嚣,在条件艰苦的草原边境,过着清苦的生活。没有繁华的霓虹,只有风吹草低的寂静;没有便捷的生活,只有日复一日的巡边之路。他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,从未抱怨艰辛,把青春、热血甚至余生,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。他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,相当于绕赤道5圈,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,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,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,被称为“永不换防的夫妻哨,边境线上的活界碑”。
走进魏德友老人的家,唯一显眼的,是满墙的荣誉牌匾和证书。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、忠诚的品格、奉献的精神。更深刻地理解了“坚守”的真正含义,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,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;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,而是默默无闻的付出。而魏德友老人,正是用60年的时光,把这份坚守刻进了边境的每一寸土地,也刻进了每一个见过他、听过他故事的人心里。
如今回想援疆岁月,塔城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仍清晰如昨。后来我常想,援疆半年的时光,于漫长人生而言不过是短暂的片段,却为何能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?或许是因为塔城的风里藏着各民族交融的温暖,是因为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立着最动人的坚守。如今在东北,每当看到窗外的飞雪,总会想起魏德友老人巡边时踩出的雪痕;闻到桌上的热茶,又会念起塔城街头哈萨克族同胞递来的奶茶香。那些在塔城触摸过的温暖、见证过的忠诚,早已化作我前行的力量。未来的日子里,我会带着这份来自西北边疆的馈赠,像魏德友老人那样,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初心,也会常常回望那片让我心动的土地,因为那里不仅有祖国壮丽的边疆风光,更有值得一生铭记的精神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