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疆已一月有余。从初到时对着地图找寻“莫索湾”三个字,到如今能熟练说出辖区内每个团场的特色农作物,从陌生到熟稔,我和这片土地的距离迅速拉近。这里的风中少了想象中的沙,多了棉田的清香——经过近七十年的耕耘,当年军垦人用坎土曼划出的田垄早已被滴灌带织成了绿网,当年种下的树苗也早已成林。
播撒法治种子 蓝湾未检的禁毒课堂与校园里的暑期安全课
刚到莫索湾垦区检察院的第三天,我就为来到院里参观的小学生们上了一堂禁毒宣传课,上完课又带孩子们去禁毒教育中心参观。玻璃展柜里的仿真毒品模型、大屏幕上触目惊心的案例,让原本喧闹的队伍渐渐安静下来。听完“摇头丸”“冰毒”的讲解后,孩子们纷纷议论“原来这就是电视里说的冰毒啊”。那天离开时,孩子们一句句“谢谢检察官老师”的告别声清亮又真诚,有的还跑到我面前,仰着头说“老师再见,下次还想听你讲课”。这些带着稚气的道谢比阳光更温暖。
过了没多久,我又到149团中学讲授暑期安全知识,还带了情景视频给学生们播放。无论是禁毒知识课堂还是校园的安全课,都是在给这片土地的明天“筑防线”——就像当年军垦人种下的防护林,我们用法治知识为孩子们挡住成长路上的“暗礁”。
触摸军垦记忆 博物馆里的精神密码
推开军垦博物馆厚重的大门,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。馆内陈列着数千件带有浓厚兵团色彩的文物,拥有几百处补丁的百衲衣、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、锈迹斑斑的缝纫机......一件件实物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军垦战士们的艰苦创业史。还有那长47米、高12米的半景画《屯垦戍边》,以及戈壁滩上的地窝子复原场景,逼真地再现了兵团创建、发展的全过程。
矗立在广场上的“军垦第一犁”的雕塑也让我驻足良久:几位战士合力拉动犁铧,脚下是干裂的土地,身后是扬起的沙尘,可他们的脊梁挺得笔直,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笃定。这个场景与我后来看到的军垦粮仓遥遥呼应,原来那些散布在团场的老建筑、老物件,都是历史写在大地上的诗行,而我们的工作,就是让这些诗行不被岁月磨蚀。
从历史到当下 续写奋斗的篇章
有一天,我随同事到某团开展案件磋商,途中发现了一组始建于1959年的军垦粮仓(屯粮碉堡)。它的外形十分独特,像极了过去战争年代坚守阵地使用的“碉堡”。地基和室内地表下均铺垫了芦苇靶子,这里面藏着的都是军垦人的巧思——把戈壁的碱、地底的潮,都稳稳挡在粮食之外。
在当天的磋商会上,我们和行政机关的同志对着文物照片细细打磨保护机制:哪里要设文物说明牌,怎样依托这些文物及其故事串联起特色红色旅游路线等等。当相关条款一一敲定时,我忽然明白,我们握着的笔和当年军垦人握着的坎土曼,其实发挥着同样的作用——他们把荒芜翻成了粮仓,我们用法治为历史筑起了堤坝,让记忆能够代代传承,我们都是在为“艰苦奋斗”续上新的注脚,给这片土地的故事续上新的篇章。同时,也让我懂得了“援疆”这两个字,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——这片土地用军垦人的故事教会我们什么是坚守,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这些藏着智慧与精神的文物,能在法治的阳光下继续给后来者指路。
来莫索湾的这段日子,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书,军垦岁月里的赤诚让初心愈发滚烫。身为援疆检察官,往后的日子,便以这身检察蓝的坚守,在这片土地上细细耕耘——时光还长,我们的故事正续写新篇,与这里的情谊也会在岁月里慢慢醇厚。